擂鼓台中学校歌词意说明
自县政府县教育局提出“各校都要有自己的校歌”号召后,我校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份开始筹备了以陶万增校长任组长,王文佐、梁启宏、李洪艳、刘东军等爱好文娱的同志为成员的校歌写作小组。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征稿的广告,先后有李洪艳老师,陈广、原野等同学向学校推荐了自己谱的校歌稿件,为校歌的定稿提供了一定的素材。学校又请了懂文娱好创作的王井芳老同志,他认真、严肃、细致地反复多次写了词谱了曲,为学校校歌的出台做了贡献,奠定了基础。然后学校又征求多方面(领导,杨秋山校长,赵增欣和吴占华主任;教师)的意见,由陶万增校长执笔,基本上定下了歌词。校歌写作组其它几位同学也谱了曲。最后,我们走访原遵化文艺界的权威,遵化二中教导处教师黄玉明同志,重新谱了曲,修写了歌词,截止九0年三月二十七日定稿。
校歌唱出来,欢快、严肃,进行速度,易唱,比较适应中学生的水平和口胃。
校歌既有较强的思想性,又突出了学校的中心教学工作,既有擂鼓台名称的来历,又体现了现实擂中的特点,既有擂鼓台中学的校训,又写出了擂鼓台中学教师建校以来的精神风貌,既有擂鼓台中学师生的志向,又有擂鼓台中学师生的现实和将来。
“擂战鼓,士气添,将士同心守雄关”,民间传说的意思是:唐朝唐太宗时期,外族攻打此地,为保卫此地,不失民族尊严。唐王李世民派将士高搭战台,打鼓三通,调兵遣将,反击了外族侵略者,守住了边关,故此地得名擂鼓台。鼓三通,将士增添了斗志,守住了边关,现实是指擂鼓台中学是天津市的东大门,也是蓟县的东大门,也可以说是边关。当今师生劲一鼓再鼓,士气永添不减。当然,三通鼓,决心以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向市县领导表明,我们一定把好东大门,把好这个边关。
“昔日征战,今浇灌”,点出了昔今的含义,昔日征战的地方,今天变成了培育良材的摇篮。
“响钟声,静校园,师生学教序井然,精研文理红又专”。用毛主席的红又专观点,讲出了学校的教育方针,提出了学生必须得全面发展。前面几句话反映了办学就要突出中心,搞好教学工作,写出了我校过去和当今教育秩序的情况和要保持的状况。
“刻苦学习,努力拼搏”。自一九七九年我们擂中由遵化划归蓟县以来,师生员工发扬了刻苦学习,努力拼搏的精神,取得了教育教学的较大成绩:高考的三连冠,靠的就是这个精神,今后我们还要发扬这个精神。
“进校立志,出校成材”,要求学生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,要有为社会主义祖国强盛做贡献之志,要求领导、教师从这个角度去教育学生,去熏陶学生,从而达到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劳动者和接班人。
“团结、进取、求实、创新”,这是我们擂鼓台中学的校训,于一九八三年提出来的。师生员工要时刻铭记在心;团结是办好学校的基础,有了进取精神,学校才能发展,每个人才能进步,才有奋斗目标,才会有点精神,有精神才能有力量;求实是科学态度问题,也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,办什么事,做什么工作,如不求实则一事无成,如果有了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,就能使事业、工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;创新,就是要有创作、发展。永远向新的目标奋斗、前进,永无止境。学校办学要有新异,教师工作要有新点子,新方法,新成果,学生学习要有新收获。
“育得百花共争艳,四化征途谱新篇”,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。我们办学的目的,就是培养千千万万个祖国的花朵,到祖国各地共同争艳,为祖国,为民族而奋斗终生,在四化建设的大事进程中,谱写出新的篇章,绘出更好更美的蓝图,达到我们办学的真正目的。
“向前、向前、向前”表示我们的学校,我们学校的每一名成员永远精神振奋,永远开拓进取,永远工作、学习有新异,永远成绩卓著,奋勇直前。
我校的校歌歌词是激昂的,曲是有力的,内容是丰富的,特点是突出的。让我们永唱擂鼓台中学校歌前进、前进、前进!
作曲说明
1、作为校歌,应在曲谱旋律上注意它的严肃性,庄严、朴实无华,因此,擂中校歌的曲谱注意了这个问题。
2、本校歌的曲谱进行速度谱写,根据歌词的需要,在几处地方运用了切分音,强调了力度,使歌曲在演唱时雄壮有力。
3、此校歌的曲谱,按“起,承,转,合”的作曲规律的顺序谱写的,在反复记号以前,做为起与承,反复记号以后开始转;在节拍上用了跳跃的句式,最后又合到起始句型上。最后的三个“向前”,做为衬句的形式写出,但最后一个音符用“5”,以使此歌曲不脱离“5”调式。